(本文為2022/02/25仁波切對廣論研討班段落總結之開示)

(四)問題四:信心與認知成長
        問:請問仁波切,我對於皈依的概念是,我們經過修學之後,真正體會到法對我們的幫助,知道它對我們的人生改變的一些好處之後,從而完全信受它,這對我們來講才是皈依的定義。但是我們學習到《廣論》裡面的皈依三寶的時候,裡面也講到,對三寶的信心毫無保留。但是尊者也經常提到,不能盡信,要一再檢視。那我們在學法過程中應該怎麼拿捏這兩件事情,避免我們自己用非理作意的想法去檢視?

        答:首先,我們通過聞思修成長,我們在宗義方面經歷的話,先變成毗婆沙宗,然後成為經部宗,然後成為唯識宗,然後成為中觀宗;中觀裡面剛開始的時候是自續的狀態,然後變成中觀應成的狀態。那每一個階段自己會覺得眼前的這個對自己是最好的,這個認知是一定會有的,但我們不會把它當成究竟。因為我們對成長永遠是很珍惜的狀態,所以不可以說“我對他有信心,所以我就把他當究竟”,不是,這是兩碼事。眼前自己覺得這個是正確的,但不要把它當究竟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        平常有的同學說:“我不敢帶研討,因為我有這麼多錯誤,我怎麼帶研討?”如果是這樣子,我們資糧道就不用修了,資糧道一定有問題,因為和加行道相比一定有問題。那我直接修第十地就好了,資糧道、加行道都不用經過了——不是這樣子。你這樣經過之後才會成長,你自己才會清楚,我們都是在這種成長的過程當中,這方面要分開。
        另外,剛剛像你說的,對於三寶一心一意地依止。我們認知中的三寶是一直提升、一直變的,不是停留在一個狀態的。比如說,我們十年前或者五年前對三寶的認知與現在就不一樣,學得認真一點,可能過幾年就對三寶的價值認知一直在變。但只是你的認知變了而已,三寶還是三寶,三寶本身是可以究竟依靠的。你不用懷疑:“我對三寶的認知一直有變,所以三寶一直也在變”——不是,三寶沒有變,對三寶上你的認知在變。所以這沒有什麼矛盾,三寶一直是究竟可以依靠的,但你對三寶的認知一直會提升。你的問題是不是這個,我不太清楚,如果有這樣的問題的話,我們就要清楚:只是我們自己的認知會一直提升而已,三寶本身是恒時究竟在那裡的。

(五)問題五
1.天魔與禪定

        問:第一,通常我們都會以為升到天界好像就是一個果報,請問天界的果報是否一定是修禪得到的果報?既然是果報為什麼天界還會有天魔?第二,因為我聞思修很不足,有時候會誤以為自己好像瞭解了,可是並不是真的瞭解,那這樣是不是會很容易落入所謂的常邊或者斷邊?要怎麼樣避免?好像聞思修一直都沒有辦法真正地瞭解真相,直到成佛,這樣是不是就很容易落入常斷邊,落入常斷邊是不是業果很大?

        答:你的第一個問題,所謂的天魔中也包含有無形的魔鬼那些,像無形的餓鬼道的眾生也屬於天魔裡面,所以天魔不完全是六道的天界的天人。六道裡面的天界的天人也沒有好到哪裡去,像欲界天來說,跟我們一樣有煩惱,貪心、嗔心都強得不得了,都跟我們一樣。色界、無色界的話比我們好多了,他沒有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這些五欲上的貪心,這就相當於很高的修禪。你剛才說的修禪跟欲界的天完全沒有關係,修禪跟色界、無色界的天有關係。所以欲界天也沒有什麼了不起,他們也有打仗,有的欲界天對佛法比較珍惜,有的欲界天對佛法不珍惜,就變成天魔,都有的。


2.聞思與定解
        你的第二個問題,剛才我也有講過,就好像資糧道、加行道,或者毗婆沙宗、經部宗這些,我們的學習一直會提升。這些階段一直在提升,肯定是一個過程,那前面的階段的時候,你有時候走得太偏左了,有時候太偏右了,這些都是肯定有的。如果你完全不動,不偏左也不偏右,你根本沒動、停留在那邊,那你就沒有提升了。所以我們聞思的過程一直有改變,假設你一直有發現:“哦,我原來是這樣想,現在發現不對。”那個時候應該要珍惜,心裡不要這樣想:“哎呀,學了半天還是沒有用,我一直都學錯了。”不是的,你發現錯的時候,你已經賺到了。
        那後面有可能會發現:“這個又不對。”這樣的時候我們應該更要珍惜、更要高興,我們不要想:“那我放棄算了,每一次學的都不對,這個聽一聽,這樣子認為,後面再學了一陣子,前面的又不對了,糾正了之後,又聽聽聽,前面的又不對了!”這樣的時候,應該是你瞭解得越來越深、越來越廣、越來越全面的表現,所以應該要高興,完全不要覺得受到打擊,這是完全不對的。
        相反,如果你沒有這樣,你原來怎麼樣認為“這永遠是對的”,那就很慘了,表示你永遠沒有提升、永遠不會進步,這種個性就不會進步——你覺得好像從來沒有什麼錯的,這是不可能的。你直接變成十地菩薩是不可能的,你必須要經過資糧道、加行道等。所以,自認為原來的認知都是完全正確,想法完全沒有變的話,這個有點可怕。所以,發現不對是非常好的提升的一個表現。
        但是,同時要一直問、一直挖掘,每一次自己得到結論之後再問答、再挖,後面得到真的沒有看到問題的一種結論的話,後面定解就會生起,思慧的結果就出來。你從左邊、右邊各種角度一直思考,後面真的有一個完全看不到問題的結論出來的話,這就是定解。左右都沒有什麼思考,自認為是這樣,這完全不穩定,完全不是定解,只是我們聽到一個訊息而已,自己都沒有思考,左右都沒有推,實際上你根本不瞭解。這就是停留在聞慧階段,聞慧階段是不屬於自己的。所以一直要反省、一直要思考,這樣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——不是以“龍樹菩薩說什麼、宗大師說什麼”來影響自己,而是真的以思考來發現、感覺,這個階段才變成自己的。
        所以一定要反復地自己問、答、問、答,答不出來的時候問老師或者同學,然後再想、再想,然後自己生活當中從左邊、右邊不同的角度、配合各種經驗來一直深入地分析,這樣的結論出來的話,那就真的會提升,後面會生起所謂的定解——就是我們書裡面常常說的定解。


3.由隱蔽法推及極隱蔽法
        問:在學到八無暇的長壽天,長壽天覺得禪悅很愉快,我就怕自己像長壽天一樣,誤以為自己懂了,雖然有思,可是誤以為自己思的方向對了,那怎麼樣避免呢?

        答:我之前常說,那些極隱蔽的法,比如剛剛說的長壽天是什麼樣子、他們在哪裡,這些極隱蔽的法,這些是沒有多少可推的,也沒有必要推。這些你實際上是透過隱蔽法來推。透過隱蔽法的意思是,我們先分析世尊或者龍樹菩薩開示的像空性的道理,這些可以邏輯推理,因為它是隱蔽法。這些邏輯推理之後,我們內心對龍樹菩薩、對世尊生起完全不退轉的信心。之後這些極隱蔽法,像長壽天在哪裡等的問題才有點可以推,不然我們推不了的。“經論中關於長壽天這麼說的”,我們就大概只能這樣相信,那長壽天為什麼是這樣呢?也沒有什麼真正的邏輯可推,主要是要先對說者——世尊和龍樹菩薩生起完全不退轉的信心才可以,這些信心的生起需要靠隱蔽法。所以我們不要加強推理極隱蔽法,為什麼這樣?因為極隱蔽法沒有什麼可推的,你就只能加強推理隱蔽法來相信極隱蔽法。所以,極隱蔽的方面沒有什麼可推、可想的。


(六)問題六:理智、邪見與福德資糧
        問:有時候對於有些比較理智型的人來說,可能在學跟邏輯推理比較有關的法類的時候會比較相應,也比較容易趣入。可是回到修心的意樂部分,他對於意樂的東西把心變得很調柔就很困難,仁波切對這樣的同修有什麼樣的建議?

        答:比如說我自己,有時候我也自認為我是理性的,我也是比較難說服的人。像看到一些書裡面談的比較神奇的事情的時候,我會退幾步,心裡出現很多問號。但是有時候自己就想:宗大師、龍樹菩薩這麼厲害,他們的智慧是這麼深、這麼廣、這麼全面,我完全沒辦法跟他們比,連他們那麼理智的人都寫出來、講出來這些神奇的事情,他們是怎麼信的?這樣想的時候,自己就覺得這是我的問題。我的智慧沒有達到那個程度,所以我看不到一些東西,或者沒法信這些東西。那我自己就反省,我的身上有各種問題,就覺得問題都是我的,然後就不是改變外境那裡,而是改變我自己,就會有這樣的想法。
        另外,有時候反過來說,像釋迦牟尼佛,或者文殊菩薩,或者大威德金剛,這些看不見的佛、本尊,我自己問自己:“你不相信,那你推理看看,你敢否定他們存在嗎?”我就有點怕,不敢否定他們不存在。因為有的時候我們的問題是:潛意識裡面的邪見,潛意識裡面的否定沒有顯示出來,它好像有一個很深的否定,當你把它挖出來時,你就抓住自己的問題了。我問自己:“你真的敢否定嗎?”不敢否定的時候,你自己的問題已經處理了,你潛意識中的否定的邪見就消失了,消失了之後就容易接受:“哦,大威德金剛、時輪金剛、密集金剛……是存在的,只是我看不到而已。”比如唐卡上這些都是存在的,不是不存在的。這時候你心裡面很多都能接受,“我看不到、感覺不到的很多都是存在的”,這些都能夠接受。
        所以有的時候潛意識裡的很多邪見讓自己的心變得很硬,變得不相信。把潛意識裡面的那些邪見挖出來、去掉,就容易接受、相信。這個相信了之後,我們就相信在佛堂裡面佛菩薩真的存在,就會伏伏貼貼地禮拜、供養。不然我們就覺得:“這些都沒有啦!”內心就隨便了:佛堂也不打掃,還認為“唐卡就是一個物質在那裡。”所以唐卡上灰塵多得不得了,佛堂也都是灰塵,也沒有燒香,也沒有點燈,也沒有打掃,最髒地方的就是佛堂。那些行為就在我們身上出現——這些出現實際上是你潛意識裡面的邪見帶來的。所以把潛意識裡面的邪見挖出來、去掉,我覺得這個也有作用。
        另外,反過來說,我們不可以說“我是理性的”,想想我的貪心叫理性嗎?我的嗔心叫理性嗎?我的所有的煩惱沒有什麼是理性的。這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。真正自己問自己的時候,自己哪裡有理性的狀態呢?所以,實際上問題都在哪裡?心硬是沒有福報的代表,沒有累積福德資糧,你的心就永遠不會柔軟、不會容易改變。
        以前我們寺廟的糾察常常在大眾中唸我們:“你們應該怎麼做,你們缺了這個、缺了那個”。糾察還說:“手握的一把量的學習,要有滿滿一大袋子的福德資糧的配合。如果你沒有這麼多福德資糧配合的話,你學的東西進不到你的心裡面。”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,為什麼宗大師這麼厲害的人,他學習空性的時候,文殊菩薩還交代他要先累積資糧。一樣的道理,沒有資糧的時候,心就不會變,心要變必須要有福德資糧,當然也要學習,但是必須配合福德資糧,它的比例就是這樣子(一把米:一大袋米)。所以,這個是很神奇的,我們也看不到,但是你真正認真做的話,還是會有一些改變的。自己慢慢地會發現累積福德資糧累積很多了之後,就會有一些變化。
        這個在自己身上多做、多試,不是你不相信然後你不就做,你實際上做一下,比如說禮拜、念誦這些,你究竟會不會改變,你自己要試一試。那你自己如果有改變,你就不用懷疑為什麼會改變?你自己明明已經清楚了,自己身上已經現量見到了,那你就應該相信了。相信了之後你更往前做、往前推,應該要這樣多多累積資糧、多多改變。
        也可以跟你們說,我功課做得特別多!不是一般的量,我也是特別重視累積福德資糧。我念的有多少,如果我講出來的話你們可能很難相信:“仁波切有這麼多時間嗎?能念這麼多嗎?”我念得特別、特別多,每天做功課的量,如果講的話,你們會嚇到。我特別在意、特別重視這個。不然我們學的都白學了,沒有吸收啊!那你怎麼辦?心不柔軟,心就不會吸收;心不吸收那就浪費了,也有什麼意義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