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系列文為2022/02/25雪歌仁波切對廣論研討班段落總結之開示)

(一)依《善說理論》的五個規則而學修
1.學修不易,依法不棄
        我先大概跟你們說一下學修皈依時該注意的地方。宗大師的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這麼厚,裡面有這麼多有涵義的法理,在我們學習的時候該怎麼抓裡面的內容呢?這方面你們要懂得方法。不然學了之後會散掉,好像把一個東西丟在東邊,另一個丟在西邊。丟得遠遠的收不回來,慢慢就會越離越遠,就完全找不出來,會有這種現象。所以我特別擔心你們也學得這麼認真,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就全部忘掉了,這是我擔心的。

2.略說《善說理論》的五個規則
         對這方面我以前也常常講,在世親論師的《善說理論》中,就是講說法者或造論者應該怎麼說或怎麼寫的規則。這裡講到五點,這五點雖然是“說法者怎麼說”的規則,但身為聽法者也需要瞭解。

        裡面提到說法的五個規則:第一、所為;第二、攝義;第三,詞義——這個名字你們不注意的話會誤解,字面看是詞義,實際上是廣釋或廣義的意思;第四、連結——即前後連接;第五、斷諍論,就是問答。說法也好,寫論也好,都必須按這五個規則來。
這個道理尊者講過一次,桑東仁波切則常常講,他說這不止是說法者會用到這個,我們學習者、聽法者或者看書的人也要按這個規則來學習。說法者為什麼需要這五個規則呢?因為這樣說才會幫助到對方。一樣地,聽法者或學習者也可以通過這五點幫助自己。所以這五點不止是說法者方面要有的規則,也是聽法或學法者所需要的。


3.詳釋五個規則
(1)所為
        五個當中的第一點“所為”,就像我們學《菩提道次第》的目的是什麼?這點要常常跟我們所學結合。比如我們學的目的:第一要生起聞慧,第二要生起思慧,第三要生起修慧,最終依靠修慧來改變我們的內心。我們學習《菩提道次第》是要爭取它最後的結果,這就是“所為”的意思。這要常常自己掌握,如果沒有掌握這個,那就好像學了之後,沒有抓到它的結果,學了半天就沒有意義了。
比如,整個學習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的目的是什麼、學習皈依的目的又是什麼?宗大師在《菩提道次第》中開示的皈依這個部份的學習目的,我們皈依方面生起多少聞慧,思慧方面生起百分之多少,修慧方面生起百分之多少,要常常自我觀察、衡量。所以所為很重要,我們自己要常常看這個所為。


(2)攝義與文義:兼說背誦之重要性
        然後是第二、第三--攝義和廣義。一如剛才我跟你們說的,學了法之後卻什麼都找不到,或者慢慢遠離所學的、把學的都忘掉了,這個方面該怎麼對治呢?用攝義來抓廣義。攝義相當於一個袋子,我們要將所學的一直放在這裡面,好像有一個可以保護、存放的位置,就不會不見了,所以攝義很重要。
        比如說,(廣論中)皈依的前面有四個科判,我們抓住這四個科判的話就是攝義。所以,攝義指的是要背科判的詞、也要瞭解科判的義。也可以說科判的詞和義你都要好好抓到。如果這個沒有抓,你之前所學的東西,就會東邊掉一點、西邊丟一些,慢慢就會不見了。
所以,雖然可能有些同學會不耐煩、不太想背,但我們要認識到:自己的心無始以來是跟煩惱和無明綁在一起,習氣重得不得了;以前對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的菩提心、空正見這些方面完全不熟悉、甚至根本沒聽過。所以先透過詞來慢慢靠近這些內容,再慢慢靠近意義。想馬上抓意義非常難,而且初期沒有透過詞來抓意義也是不行的,初期的時候詞還是很重要。
        你們聽過世親論師的典故吧?世親論師背經論背得多辛苦、多認真。還有安慧論師也是。過去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背經論是特別特別認真。有這麼一個典故,是不是真的不曉得:說有位祖師以前很窮,吃的營養不夠,但他就在身體上擦油,或者吃一點點油來支撐身體,所以才能繼續一直背經、天天背。
        無論怎樣,背誦確實很重要。我們看宗大師每天背多少多少頁偈頌。宗大師這麼厲害,又聰明,他應該意義都一清二楚了,他為什麼還要背這麼多東西呀?所以背誦也是很重要的。起碼我們對科判必須要背,如果這個沒有背,我擔心你們學的所有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不見了。希望你們注意,不然你們辛苦學習付出這麼多,後面全部忘光的話就太可惜了。
主要講這個是說明要有攝義。沒有攝義,你廣義放的位置就沒有了,就沒有辦法(瞭解)廣義。大家要注意。


(4)連結:四方道與整體性

         然後,連結這部分也很重要。比如說,一個東西和另一個東西中間沒有連結的話,東西容易不見。所以很多道理前前後後都有一個關係,這個關係你一定要清楚。清楚這之間的關係後,東西就不會不見。就像四方大道,將一個道理和另一個道理串聯起來,當你抓住一個道理時其它的也跟著串連起來。像抓A時,B也連接了;抓B時,C也連接了……,所以將這些道理用一個圈連起來是很重要。
        另外一個好處是你將對整個架構產生一個感覺,因為這個架構的力量是從連結而來的。若無連結,整個架構、輪廓或作用就顯不出來。好像皈依的因在那裡,皈依的對境又在這裡,完全沒有前後的連結時,就容易丟掉,有了連結之後整個架構的功能就會發揮出來。所以,連結也要注意。


(5)斷諍:兼說七種智慧
        第五個是斷諍論或問答,能讓你的理解更明確或更深入。六個智慧裡包括:大的智慧、明的智慧、快速的智慧,以及講、辯、造這三個更深的智慧。講、辯、造這三個智慧讓我們理解得更深入。所以有時你要說出來,盡量通過跟旁人說、分享,你說的時候又會比原來的理解更為深入,所以“說”有助於對你自己的智慧更深入。一樣地,“辯”比“說”更有用,可以讓智慧更深入。你“寫”的話又會更深入,所以講、辯、造論這三個一個比一個厲害。所以我們若想讓理解更深入的話是需要這三個的。所以五點當中的第五斷諍論或問答就是這個“辯”的智慧——辯論、問答,所以問答很重要。
因此你們要掌握世親論師在《善說理論》裡所講的這五點,要看一看我哪裡沒有掌握到,攝義有沒有抓到?辯論、問答我有沒有多做?連結我有沒有哪裡欠缺?多注意這些的話,學得就會不錯,會提升。這是我的建議。
(未完待續,佳文分享中。請持續追蹤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