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先要瞭解什麼是修心?「修」就是「調」,修心即指調心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我們佛教徒主張:自己的整個內外,如:我們今生的生命也好、未來生生世世的這條路也好,這一切從哪裡改變?從我們自己的內心改變。

       我們現在自己的內心可以掌握未來的一切,未來我們要成佛?還是要一直留在輪迴?甚至繼續留在輪迴裡面非常悲慘的三惡趣?這些是由誰來掌握?由我們現在的內心來掌握。

       我們稱佛教為「內道」,其他稱為「外道」。

       「內道和外道」不是我們跟你們的意思,而是從一個觀念的角度來認是內道還是外道。

       佛教主張: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內心這邊可以掌握的,所以,佛教真正要做的就是調心,這是最重要的。

       如果認為:外面有一個能掌握宇宙的「大自在天」或者「上天」等存在,他可以掌握我們的一切,持這種觀念者就稱「外道」。

       我們平常講的「修心」,這是從大乘佛教徒的立場來解釋的,所以,它是一種更高級的修心。

       比如說:我們的內心要智慧有智慧,要愛心有愛心,情商和智商都很高,就需要具備這樣子的特點。尊者也說:我們人,最好的頭腦就是空正見,最好的心就是菩提心。

       一般的人認為:我們的腦跟心好像是不同的東西,心臟在這裡、腦子在那裡,思考的時候好像是腦子在動,我舒服或我不舒服等這些內心的情緒好像是心臟在影響的感覺。

       但是,從大乘的立場來認的話,最好的心就是菩提心,最好的頭腦就是空正見。

       宗喀巴大師在《廣論》裡面有講到,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,要具足大義。具足大義的標準就是要修學到道次第。

       我們的心,愛的程度達到菩提心,智慧的程度達到空正見,我們人身的價值就出來了。

       可以說,現在講的修心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「智慧和愛心」,這兩個方面調整到最好的狀況,這就是修心的標準。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