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我以一個學過顯密法的在家人立場,講一下在家佛教徒在平時的生活當中,該如何修學佛法、如何與生活結合起來修行的問題。
有的時候,我們會因為自己是在家人的身份,心裡面好像就頭低低的,好像我是在家人,我的身份裡面就缺了一個東西,我對於佛法好像沒有辦法完全修學,我在成就方面就會有缺失,自己心裡總會有點自卑,這個是不對的。
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,要使自己擁有力量,必要對自己很有信心,所以今天我主要想講的是,我們要有信心。
大家想一想八十四成就者,大家都知道他們的,但是平時並沒有連接起來。要瞭解世尊當時傳密法時,他要以金剛持的形相來傳,比丘的這個形相不可以傳,為什麼?
一樣的,後世的成就者中出現了很多在家眾,等於說在家眾有很多他的優點。當然不可以說我們勝過出家人,這是不可能的,是吧?出家的身份是有很多優點的。
當然,我們現在是在家人,我們要想:現在的這個人身是最好的,不可以覺得我比別人差。因為對自己而言,自己的人身是最好的——自己的前世過去了,未來還沒有辦法掌握,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就是最好的,必須這麼想。
一樣的道理,我們現在是在家的身份,以我來說,我有我的優點,從優點的角度一直去思考,這才是我們應該去想的。
我們從自己的優點這個角度想的話,世尊的整個教法裡面,最殊勝的教法就是密乘的法,沒有密乘的法,不用說幾生成佛,根本就沒有辦法成佛。顯教的法修三大阿僧祇劫之後,還是要接受密乘的法才可以成佛,是吧?所以真正可以成佛的、這麼圓滿的密乘的法,我們在家人是完全可以修學的,這個要清楚。
世尊的教法最高就是密乘的法,再下來是大乘的顯教,然後再往下就是小乘,它的層次是這樣子。
而不單單密乘的法,以密乘之下的大乘顯教來說,當然出家人顯密教法都可以修,但是在家人在修顯教的法上,也有他的一些優點。像《入中論》第三品的後面快要結束的時候就講到:佈施、持戒、忍辱這三者,若以在家的身份修學會更為殊勝。如果以這個邏輯來推理的話,六度之間是互相依賴的,智慧度依賴靜慮度,靜慮度依賴精進度,精進度依賴忍辱,忍辱依賴戒律,戒律依賴佈施,所以如果前面修得好的話,後面也可以修得好。
比如在家的身份可以做生意、可以供養,因為有供養的東西嘛。如果是出家人,你要供養的話,怎麼供養?你有什麼東西?我們平時講佈施有財施跟法施,出家眾可以做法佈施,但是兩個都要做的話就有點難。戒律方面,以菩薩的戒律來說,像饒益有情戒這些,要接觸、利益、普渡整個眾生,出家身份很多時候不方便的。忍辱也一樣,我們想一想,出家人地位高高的,大家都合掌,你怎麼忍辱呀?我們在家的身份,每個人都看不起我,每個人都好像在壓我,互相看不起、爭鬥時,那你真的是不得不修忍辱呀。
因此,作為在家佛教徒,要經常思考自己的優點,從而激發精進學法修行之心,成就不會差的。
大家不要誤解,覺得我現在是在家身份就說在家殊勝,不是這樣的。在家佛教徒遠比出家人多,佛法的推動不但需要出家人,更需要在家人,而且在家人也要修行。所以,我講這些的主要目的,是激勵在家人在佛法修行和弘揚方面可以做出更好的成績,不是說出家不殊勝。#
出處:《道次之友》